嫁娶祭祀祈福还有哪些活动

...在专业的术语里面是叫什么?比如:结婚叫嫁娶、火化叫入殓、进香是叫...
一般就叫进香,通俗说烧香,这个含义单一且不文。
还可以说:去寺庙“礼佛”(这个说法涵盖了上香,磕头与供奉),去“供佛”(也能包括)“还愿”等等。没有说祭祀的,祈福勉强通过。
你看还真就是“进香”最舒服! 当然“礼佛”“供佛”针对性强,因为进香有可能去祭天或祭祖。


祭祀节日有哪些
一般来说铜钱发霉并不是霉运的到来,而是跟天气一起它所处的环境有关我们都知道与铜相关的素来就要“铜绿”这一说法,铜会被氧化成“铜绿”,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,又称铜锈(铜绿)。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、水和二氧化碳。


春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
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,有舞狮、飘色、舞龙、游神、庙会、逛花街、赏花灯、游锣鼓、游标旗、烧烟花、祈福、掼春,也有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等等。祭祀神(祖)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,承袭古时习俗,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、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,年味浓郁。春节期间贴年红、守岁、吃团年饭、拜年等各地皆有之,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,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。春节民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,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。

传统习俗

办年货

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,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,南北迥异,各具特色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,但是备年货、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“过年必备”。置办年货,包括吃的、穿的、戴的、用的、贴的(年红)、送的(拜年)礼物等等,统名曰之“年货”,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“办年货”。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。

祭灶

民间祭灶,源于古人拜火习俗。如《释名》中说:“灶。造也,创食物也。”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,管理饮食,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,以降福祸。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,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“衣食有余”梦想追求的反映。

扫尘

在民间,新年前夕有“腊月二十四,扫尘(亦称扫屋)的习俗。民谚称“二十四,扫房子”。民间称做“扫尘日”。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按民间的说法: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年前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。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,以祈来年清吉。

贴年红(挥春)

年廿八、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“贴年红”(年红是春联、门神、横批、年画、“福”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)。过年贴年红(挥春),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,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。]

春联:根据《玉烛宝典》、《燕京岁时记》等文学作品记载,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桃符”。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多贴“宜春”二字,后渐渐发展为春联。贴春联也叫贴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
年画: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,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。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,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,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。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,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,变得丰富多彩。

窗花与“福”字: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——窗花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也集装饰性、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。同时,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民间还有将“福”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,图案有寿星、寿桃、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登、龙凤呈祥等。

年夜饭

年夜饭,又称年晚饭、团年饭、团圆饭等,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。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,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。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,不但丰富多彩,而且很讲究意头。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,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。席上一般有鸡(寓意有计)、鱼(寓意年年有余)、蚝豉(寓意好市)、发菜(寓意发财)、腐竹(寓意富足)、莲藕(寓意聪明)、生菜(寓意生财)、生蒜(寓意会计算)、腊肠(寓意长久)等以求吉利。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,这顿是年尾最丰盛、最重要的一顿晚餐。

守岁

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,合家欢聚,并守“岁火”不让熄灭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迎接新岁到来。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,曰“燃灯照岁”或“点岁火”,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,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,遍燃灯烛,谓之“照虚耗”,据说如此照过之后,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。古时南北风俗各异,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,如晋朝周处所著的《风土记》中说: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,称“馈岁”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,称“分岁”;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“守岁”。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压岁钱


压岁钱,年俗之一,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,保佑平安。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。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,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。


在历史上,压岁钱是分多种的,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,表示压祟,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;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,这个压岁钱的“岁”指的是年岁,意在期盼老人长寿。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,又叫压胜钱,并不在市面上流通,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,有避邪的功能。

游神

游神,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。游神,又称圣驾巡游、游老爷、营老爷、游菩萨、游神赛会、年例、迎神、迎年、游春、行香、菩萨行乡、抬神像、神像出巡等等,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,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,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,然后抬出庙宇游境,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,寓意神明降落民间,巡视乡里,保佑合境平安。主旨是酬神、消灾、祈福等。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、唢呐、神偶、舞狮、舞龙、飘色、标旗、游灯、八音、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。是集拜神、祈祷、欢庆、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。

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“游神赛会”、“营老爷”,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;每年春节期间,按时间顺序,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,场面热闹非凡。在粤西地区又称为“游老爷”、“游菩萨”,或称“年例”;所谓年例,即“溯古例今、年年有例”。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“年例”。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“菩萨行乡”,众人抬神像巡游,绕村一周,接受祈福。在福州又称为“迎神”,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,便是游神的时间,成为乡村“做年”的重要活动之一;游神常以村为单位,有时数村联合,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,百姓夹道观看、迎接,场面热烈。

拜岁

拜岁,年俗活动之一。在岁首早上迎新岁,拜祭“岁神”。“岁”又名为“摄提”、“太岁”,上古纪元星名。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。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,共六十位,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,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“值年太岁”,是一岁之主宰,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。如《三命通会》中所讲:“夫太岁者,乃一岁之主宰,诸神之领袖”。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,这古俗如今在广东,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。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,迎新岁、拜祭岁神、接福,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。

庙会

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。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。涵盖木偶荟萃、中华绝活、武林大会、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,包含了祈福文化、民俗文化、美食文化、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。

拜年

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初二、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,相互拜年,道贺祝福,说些恭贺新喜、恭喜发财、恭喜、新年好等话。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、互贺新年,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。

派利是

派利是,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,“利是”亦有写作“利市”或“利事”。派利是,利是利是,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,大红大紫。“利市”一词古已有之,早在《易经》中便有记载,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。元代《俗谚考》亦提及“为了吉兆,要向主家讨个利市”的说法,由此可见,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。根据《易杂注》所载:“营商利市,营达利事”,生意人派的叫利市,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。

烧炮竹

中国民间有“开门炮仗”一说。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炮竹是中国特产,亦称“爆仗”、“爆竹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其起源很早,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,《通俗编排优》记载道:“古时爆竹。皆以真竹着火爆之,故唐人诗亦称爆竿。后人卷纸为之。称曰“爆竹”。

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。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。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,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,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。

春节,即农历新年,俗称新春、新岁、岁旦等,口头上又称过年、过大年。春节历史悠久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。万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祈年祭祀、敬天法祖,报本反始也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在春节期间,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,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。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、驱邪攘灾、拜神祭祖、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,形式丰富多彩,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。


春节有哪些庆祝活动
正月初九
“走水尪”是福建漳州地区颇为多见的新年庆祝活动,据传说,这个活动最初是为了纪念宋末元初保佑陈氏祖先逃脱元兵追杀的“五显帝公”而形成。在云霄,“走水尪”在正月初九举行,主角则是客家的传统神明三山国王。没结婚的青壮年男性们9人一组,分别抬着供奉着两尊“王公”神像的銮轿在县里的两个村——外龙村和内龙村——巡游,接受村民们的礼拜。巡游完成之后,这些青年便要抬着銮轿投身河里,在水中奋勇前进,銮轿随着他们的步子上下抖动,左右摇晃,激起水花,岸上数千人同声喝彩,十分具有观赏性。
在冬日抬着神像下水,颇为考验青年们的耐力和体力
“走水尪”活动结束后,岸上的田地里还会举行“三山国王走王”活动。走王时,男女青年分组抬着神像,做50米来回跑,跑得快能捉住对方的神像者得胜。现场还有锣鼓助兴。走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,每天都能吸引青年人乐此不疲地参加。
小伙子争先恐后
广东 揭阳
正月初十
每年正月初二,揭阳的乔林村就开始游龙迎春,不过,正月初十晚上的烧龙活动才是这迎春活动的重头戏。
揭阳乔林烟花火龙始于明代。从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,当地人就开始用竹篾扎出龙形,再贴上白纸,最后由当地的彩绘师傅画上色彩,最后点睛。正月初二开始每夜游龙,从农历初五开始,便在龙身上捆绑上烟花爆竹,正月初十夜,便燃放烟花火龙。燃放烟花火龙时巨龙吐珠,身喷火焰,周围火树银花,场面壮观。
火树银花中的舞龙队伍,为新年活动抹上一丝浪漫色彩
浙江 前童古镇
元宵节
每年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,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都会举办元宵行会,这是镇上童氏宗族的迎新活动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每年农历正月十四、十五两天,前童古镇内会举行鸣群锣、抬鼓亭、舞龙灯、转秋千、驶船灯、放铳花等一系列行会内容,是欢庆农业丰收、五谷丰登,是对童氏祖先、水利功臣童濠率众开渠造砩、引水灌溉的纪念和颂扬。每到此时,天南地北的童氏族人都会赶回族内,加入由童氏成员组成的元宵行会巡游队伍中。
说是元宵灯会,其实在正月初十就开始鸣响群锣,首天为4担,到正月十四增至36担,并在广场集中,由大旗引路,19杠鼓亭、抬阁、秋千随后,到塔山庙“请”出“濠公老爷”,再走街穿巷进行巡游,当晚观看鼓亭点灯和燃放铳花,次日巡游继续,至晚上再看点灯和铳花后,将“濠公”抬回庙内,行会才告结束。
孩子们装扮的戏曲人物粉雕玉琢,十分可爱
在整个元宵行会中,最富特色的就是鼓亭和抬阁。鼓亭制作精美,造型漂亮,每个鼓亭各有名称,各具内涵,如铭恩亭、帝师亭、濠公亭、乾坤亭、公忠亭、尺木亭、将军亭、仁义亭和八分抬阁、书院秋千等等。这些会具平时分散保管在童氏各房族,许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而且至今尚相当完好。行会时,精心挑选出的童氏家族中的小孩子会装扮成戏曲人物,或峨冠博带,或金盔铁甲,随着车轮的滚动,人物交替出现,忠孝礼义、儒家耕读等故事也随之流转再现。
福建 长乐
正月二十六
正月初四之后,便是长乐乡里游神的时间。游神常以村为单位,有时数村联合,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,如华光大帝、白马王、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、主神的部属,如孩儿弟、七爷、八爷等竹制的“扎骨”神像,分别由人顶着,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,百姓夹道观看、迎接,场面十分热烈。
游行中的神像
而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六,游神活动也到了高潮。清醮诸神坐上銮舆巡游全村,五灵公彩舟随行,唢呐、锣鼓等多种乐器一路伴奏,并伴有闽剧、拍狮、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,一路鞭炮齐鸣、呼喝喧天,气氛热烈。家家户户摆宴席、设香案,敬奉清醮五灵公,祈求男女平安。


...下黄历上面写的忌:嫁娶,上梁,入宅,作灶是什么意思?
按古老的中国风俗,中国的有新历和农历,但外国就只过新历的节日,我们中国的传统是方便农业作物的发展就有24节气,黄历写的忌:嫁娶,上梁,入宅,作灶就是今天不适宜结婚,建房梁和建煮饭的炉,现在要一般农村才有的有钱的地方估计没有了!